這兩天調研了眼科OK鏡行業,跟兩位行業內的資深人士聊了一下。
研究一個行業和公司,不能光去上市公司,去了都說自己好,我是沒遇到過一家說自己不好的。
我的經驗是要產業內橫向、產業鏈縱向都去調研,交叉印證。
橫向就是行業內要問每一家怎么看其他競爭對手,縱向就是要從產業鏈上下游去了解每個環節公司的情況,比如白酒去問經銷商,他就知道所有公司的情況,光伏去問上游玻璃廠商,你就知道下游誰牛逼了。
分享一些今天調研了解到的干貨吧,不構成投資建議,具體買不買和時機都需要自行把握。
ok鏡品牌
目前OK鏡國產品牌主要是OP和AB,外加幾個進口品牌。
進口的打不過國產的,進口品牌平均來說品質略高一點,但是銷售上打不過中國人。
目前OK鏡在我們國內的近視眼中的滲透率大概是1%,美國是3%點多,國內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,因為歐美人小孩不怎么帶,戶外活動多,學習比較松,都不近視,東亞特有現象,小孩基本都近視。
歐美都是成年人帶,所以滲透率低,東亞是小孩帶,滲透率未來我估計會非常高。
因為近視超過600度就屬于高度近視,有患眼底疾病的風險,而近視的發展主要跟長身體和用眼習慣,戶外光照少有關,小孩都是長身體的時候,得了近視,正常每年也得漲個一兩百度,要是身體漲的快的,用眼習慣不好的,像我家富貴,近視后,每個月長100度。
去年我們全國賣了140多萬片,OP賣了40多萬片,是絕對的市占率第一。
他的打法就是搞定醫院,簽排他性協議,守住自己擅長的區域,主要搞二三四線城市,但目前也有些問題,產品品質低于其他的,不過這個用上以后也沒人能換,因為有1個月的眼睛恢復期,小孩上學這個1個月等不起啊,另外就是現在進攻其他地域也有點費勁。
公司本身也參股、控股了一些醫院,相當于掌控渠道,增強自身的護城河。
進口塑形鏡與國產的區別
AB的優勢在于鏡片設計能力突出,是國產唯一自己設計出來的,品質不輸進口,OP是買的。
但是目前AB在銷售端,還是有點問題,主要想讓利消費者了,沒有給醫院和經銷商吃足利潤,而且用的是原來晶體的銷售團隊,跟OK鏡完全不是一回事,所以賣的不太好,近期應該要組建新團隊了。
因為這個行業是2B的行業,公司面對的是醫院和經銷商,再由醫院賣給消費者,消費者選哪個品牌,不是由自己說的算,都是聽醫院和醫生的。
所以,總的來說,這個行業還有比較大的空間,競爭格局還可以,2家國產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勢,也都有劣勢。
兒童到底該不該戴ok鏡?
每天在戶外見2小時太陽,基本都不太會近視。另外就是注意用眼距離,不能太近,時間太長,坐姿也要端正。
我有一對孩子,都近視了,也是考慮戴普通近視鏡度數增長很快,畢竟她倆剛上初中,所以就選了ok鏡,我選的進口的,一副12000左右,使用壽命大約2年,這期間還要用大量護理液、人工淚液等,費用也不低,我周圍的朋友也有很多孩子戴的,這個行業應該潛力很大。
有好處,帶上立馬控制住度數增長,這玩意是18歲以下的人帶的,成年人都是直接激光。
治療近視的ok鏡一年的價格
近視了要帶到18歲不能停。一般要用5付,人均消費10萬左右。
質量的話,美國的CRT最好,大概1萬6一副,國產的愛博,質量不輸CRT,大概8千到1萬一副。
我這后臺的留言啊,他特別有規律,市場漲的時候,夸我的就增多,市場跌的時候,罵我的就變多,跌的越厲害,罵的越多。
可以根據這個挨罵量編個指數,用來抄底特別精準,一般人兒我不給他看。
不過我有一個好習慣,遇到傻逼直接拉黑,不管是在網上,還是現實中,也建議大家遠離垃圾人。
這樣我們可以更高效的工作和成長。
大家讀完順手點下右下角的“在看”,就是最大的鼓勵和支持了。
授人玫瑰,手留余香。
林奇
微信號:linqikanpan999
這里是知名私募人士林奇的價值投資日記。 重劍無鋒,大巧不工。 長期集中投資時代風口的雄鷹,伴隨偉大公司共同成長。